西藏隆子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北麓,平均海拔3800多米。一片长达40多公里九鼎配资,覆盖50多平方公里的沙棘林,犹如一条“绿色哈达”,披落在隆子河谷两岸。
很难想象,半个多世纪以前,这里还只是一片沙石裸露的盐碱河滩地,一年中有近8个月的沙尘天气。从黄沙弥漫到碧水蓝天,巨变的背后离不开隆子县几代人的艰苦实干,他们如沙棘一般,将自己的一生投入了这场绿色革命之中。
“以前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俗语‘聂巴阿贴组’,意思是‘只要你说话,身上的沙土就会往下掉’。”74岁的桑旦,是第一批在隆子河滩上种沙棘的人,村里人亲切地称她为“沙棘奶奶”。
当年的她只有13岁,是同批参与植树的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。“桌子刚擦完没一会儿就全是灰,茶缸底下沉着的都是沙子。”提起治沙前的景象九鼎配资,老人皱起了眉头。
转折发生在1964年,时任隆子县新巴乡乡长朗宗赴山西参观学习,了解到种树能有效治沙,便带领群众在新巴乡忙措村沙滩上试种沙棘、柳树、杨树等5种树苗,其中,根系发达、耐旱抗风沙的沙棘存活率最高,成为治沙造林的首选。
面对稀缺的沙棘苗种,村民们从育苗开始,按两米间距种下幼苗,等待两至三年,待新苗长成,再逐步扩大种植。从老人到小孩,整个忙措村的人都无偿参与到植树治沙中。
“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九鼎配资,但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,朗宗乡长哪怕生病了也没停下手里的活。”沙棘树的生长周期长达3至15年,桑旦他们守着一棵棵沙棘树生根发芽,这一守便是一生。
在人们的接力中,沙棘林由疏到密,沿隆子河谷不断延伸,筑起了一道“生态长城”。
风沙少了,良田多了,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。在隆子县,黑青稞亩均产量由以前的300多斤变成现在的650斤,年产量达1.4万吨以上。沙棘产业的发展带动林下经济,草木充实,牛羊有了饲料,老百姓也吃上了“生态饭”。
近年来,隆子县通过菜篮子工程、黑青稞种植基地、聂雄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等多个项目促进当地就业增收。2024年,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06元,增长7.7%。
昔日朗宗乡长带头种下的60余亩沙棘苗,如今已绵延成8.2万亩的绿色屏障,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护林队伍当中。
河谷两边的沙棘林中建起了生态公园和休闲步道,不时有鸟飞过。桑旦仍习惯去林中巡视,细细端详每一棵树的生长。“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。”沙棘林里,桑旦笑意盈盈。
一株株向上生长的沙棘,正默默记录着雪域高原上的这场绿色接力。(记者吴咏玲、邢拓)
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