丢脸丢到了中国家门口融丰配资。
法国海军的“戴高乐”号航母在南海执行任务时,遭遇了40艘中国军舰的密集监控。航母返回法国后,巴黎方面却在一场印太军事研讨会上自豪地宣称,法军“强大的震慑力”成功避免了冲突的爆发。看来,法国的强大之处在于其乐观的心态和擅长吹嘘。面对法国军队,我们唯一的顾虑,或许就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突然投降,让我们措手不及。
7月20日,法国海军“戴高乐”号航母打击群完成任务,开始返航前往土伦港。这次任务名为“克莱蒙梭2025”,主要目标是进行亚太地区的巡航。任务完成后,法国海军一位上将自信满满地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,言辞激烈地谈到了“强大的震慑力”和“随时准备开火”的豪言。
展开剩余84%这位上将表示,法国舰队曾在西太平洋与中国舰队进行过一场“短暂的对峙”,并宣称正是法军的“强大”阻止了冲突升级。甚至他还强调,法国舰队已经做好了开火准备。这番充满火药味的言论,却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:没有照片、没有航拍画面、没有第三方的报道,这场所谓的“胜利”仿佛仅存在于法国军官口中,像是虚拟的战果。
然而,事实上,法国航母战斗群一进入南海的吕宋海峡,就立刻遭遇了中国海军的严密监视。中国海军的一艘054A型护卫舰首当其冲,出现在法国航母的航道附近,随后更多舰艇接连赶到。在整个南海巡航过程中,法国航母战斗群总共遭遇了40艘中国海军舰艇。期间,法国舰队保持了极其低调和规矩,毫不偏离航线,安静地完成了任务。
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,当记者追问为何“戴高乐”号没有像美军那样公开穿越台海时,法国上将的解释显得既苍白又仓促。他称,由于护卫舰和补给船正在琉球附近执行任务,穿越台海没有任何意义,也没有实际效果。台海已经成为西方国家“航行自由”的象征,美军的驱逐舰、英国的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、德国护卫舰、加拿大巡逻舰等都曾陆续经过。而作为法国战略象征的“戴高乐”号却绕道而行,竟然只用“油船补给”四个字作为搪塞,显得无力而单薄。
其实,法国内心清楚真正的原因。台海已经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超级高压区。任何欧洲航母若强行穿越,都可能被视作赤裸裸的政治挑衅,而法国显然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。毕竟,法国舰队远离本土几千公里,仅凭一艘4万吨的中型航母和几艘护卫舰,后勤补给线极其脆弱。若发生意外,这支舰队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,形同战略自杀。
法国口中那场剑拔弩张的“对峙”,在亚洲军事观察家眼中不过是中国海军的一次例行监视。真正的海上对峙需要更近距离的接触、战术上的碰撞,甚至电磁空间的激烈交锋。而法方始终没有提供雷达截图、舰载机拦截影像等关键证据。这场被法国渲染的“胜利”,更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独角戏。
近年来,法国全力推动“印太战略”,与印度、澳大利亚加强军事合作,试图摆脱“欧洲边角”的标签,重新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。马克龙政府高喊“战略自主”,希望在华盛顿与北京之间走出一条独立的道路。然而,“戴高乐”号在台海门口的谨慎绕行,却暴露了理想与实力之间的巨大鸿沟。
21世纪的印太局势早已与法国熟悉的剧本相去甚远。冷战时期西方主导的旧秩序已经崩塌,取而代之的是中美两大巨头的战略对抗。印太海域的风起云涌,映射出两国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碰撞。尽管法国拥有航母,但它的力量投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区域内的强国。
当“戴高乐”号上的“阵风”战机从甲板起飞时,其作战半径已遭遇中国大陆深厚防御体系的严密监控。而法军护卫舰一旦开启雷达,屏幕上可能早已被数百公里外的岸基防空系统锁定。法国海军的谨慎,源自它对现实的清晰认知:在真正的大国博弈中,一艘中型航母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战斗价值。
穿越台海的政治秀虽然能为西方媒体带来一些关注,但也可能因此付出沉重的地缘政治代价。北京对主权的红线划得分外清晰,任何一次误判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——法国既没有意愿,也没有能力去承担这个风险。
马克龙一方面宣称“欧洲不应做美国的附庸”,力求避免卷入中美台海对抗;另一方面,又通过军事存在表达独立大国的姿态。这种战略上的左右逢源,在风平浪静时可能显得得体,但当真正的战略压力来临时,法国的选择就显得格外明确——“戴高乐”号选择了绕行。
雄心壮志终究无法逃脱实力的制约。在印太的波涛中,一艘孤悬海外的欧洲航母,最终无法承载法兰西作为“全球大国”的沉重梦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