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CN首发激励计划上升浪
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 这首诗道出了母爱的伟大,母亲的心永远牵挂着远行的儿女。尽管母亲不常在孩子的身旁,但她的爱总是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。很多时候,孩子们想要回报母亲的恩情,却往往等不到机会。在父母离世后,许多人常感到悔恼和愧疚,尤其是在无法及时陪伴在母亲身旁的那些日子里。
1997年6月12日,82岁的陈锡联上将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,这一回,他终于在时光流逝中重踏故土,见到了曾经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家园。此时的陈锡联早已历尽沧桑,饱经风雨,他心中无比激动,在母亲的坟前呼喊着:“妈妈,我想家了!”这一句从心底涌出的呼唤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同身受,现场气氛无比感人。
展开剩余83%回望1980年,中央做出决定,免去了陈锡联兼任的多个职务,其中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以及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位。两年后,他转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,工作不再如以前那样繁重。为了留下自己的历史印记,一些老战友劝他写一本自传记录下亲身经历和经验,给后人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尽管陈锡联没有亲自撰写回忆录,他的回忆录却仍然完成了,经过他口述、秘书记录的方式完成。在书写过程中,相关的历史材料、亲历者的回忆以及当时的档案资料都被仔细考证,力求呈现出最客观的历史面貌。而陈锡联本人,则始终强调,回忆录的重点应放在党的领导、人民的斗争,以及与战友共同奋斗的经历上,而他自己不应成为重点。
尽管这份回忆录将陈锡联的生平历史浓缩成了文字,他内心最深处却始终未曾忘记过母亲。虽然母亲早已去世,且家中再无亲人,但陈锡联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,他从未让个人情感扰乱过自己的职责。
直到1997年6月,李先念主席纪念馆在湖北开馆,陈锡联应邀前往参加开馆仪式,并借此机会再次踏上了久违的故乡——湖北红安高桥镇的彭家村。这次回家,是自红军加入后,陈锡联将军第二次回到了家乡。
在彭家村,年迈的陈锡联满怀思念与愧疚,拄着拐杖,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,缓缓地走到了母亲的坟前。他虽然年事已高,白发苍苍,背部微弯,但依然尽力保持着军人挺拔的姿态,静立在母亲的坟前,泪水满面。他深情地说:“妈妈,四十多年未曾回家,今日回来,未能照顾您,实在对不起您!母亲,您把我养育成人,我能投身革命,立足一方,都是党给予的机会。可您当年却一直在为我操劳,甚至无法亲眼见证我的成长。”
随着他话语的深沉,陈锡联情难自禁,呼唤着:“妈妈,我不哭,但我真的想您了,我想家了。”在这深情的呼喊中,周围的人无不动容,默默为他祈祷。
而早在1953年,陈锡联曾因母亲病重匆忙赶回家中。当时,母亲已经奄奄一息,躺在床上。面对母亲苍白的面容,陈锡联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,跪在母亲床前,紧握她那已瘦弱的手,泪流满面地说:“妈妈,我来看你了!”听到儿子的声音,母亲缓缓睁开眼睛,安详地看了他一眼,最终闭上了眼睛,悄然离世。那一刻,陈锡联的心碎了,难以言表。
回想起14岁时,陈锡联离家参加红军时的情景,母亲为了将他留在家里,曾让两个女儿轮番看护他,甚至夜晚用麻绳将自己和儿子的胳膊系在一起。但陈锡联的决心如钢铁般坚固,夜深人静时,他悄悄挣脱束缚,踏上了前往红军的路。母亲为此悲痛欲绝,但她的内心明白,儿子有着更为崇高的使命。
1923年,陈锡联8岁时,父亲因病去世,家庭经济陷入困境。为了给父亲治病,陈家几乎变卖了所有值钱的物品,但依然未能挽回父亲的生命。母亲带着他走村串户,过着贫困的乞讨生活。在艰难的岁月里,母亲的肚子里还怀有一个未出生的孩子,年幼的陈锡联便成了母亲的唯一依靠。两人常常肩并肩,走走停停,一同忍受生活的磨难。
几年后,陈锡联在陈家租田务农,逐渐长大,也开始为地主放牛、做长工。那些年里,他受尽地主的压迫,甚至遭遇了无数的打骂。为了不让母亲担心,陈锡联始终没有把自己所承受的苦告诉过她。
1929年秋,在一次给地主耙田时,陈锡联突发剧痛倒在地上。地主见状,二话不说便挥鞭打他,陈锡联忍无可忍,用尽全身力气将地主撞翻,随即逃入山中,躲避追捕。这一事件让陈锡联的决心更加坚定,他决定投身红军,从此不再为地主做牛做马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